为了立志、立德常常写有益的文字提示自己,激励自己。人们便把这类寓意深刻的文字叫“座右铭”。
座右铭历史悠久,是铭文的一种.最早出自汉著名书法家崔瑗(78—143年,字子玉,今河北安平县人)之手。《文选·崔瑗〈座右铭〉》注:“瑗兄璋为人所杀,瑗遂手刃其仇,亡命,蒙赦而出,作此铭以自戒,尝置座右,故曰座右铭也。”崔瑗的《座右铭》涵盖了为人、处世、修身三大方面。今天读来,仍然值得我们置之座右:
无道人之短,无说己之长。施人慎勿念,受施慎勿忘。
世誉不足慕,唯仁为纪纲。隐心而后动,谤议庸何伤。
无使名过实,守愚圣所臧。在涅贵不淄,暖暖内含光。
柔弱生之徒,老氏诫刚强。行行鄙夫志,悠悠故难量。
慎言节饮食,知足胜不祥。行之苟有恒,久久自芬芳。
当然,座右铭不都是置于座位右面的铭文,而是置放于经常可以入人眼眸之处,以便可以时时刻刻警示和激励自己。座右铭形式独特,它以千姿百态的形式,深刻的内涵,丰富着中华文明。它的内容涉及读书、交友、立志、廉洁、勤奋、惜时等等,几乎应有尽有。铭文,一般是文字精炼的格言警句、经典诗词。如教人珍惜时的“一寸光阴一寸金”,树立不达目标誓不休的“不到长城非好汉”,一生无私奉献的“春蚕到死丝方尽”,洁身自好的“出污泥而不染”等等。座右铭是一种训诫文字,可以给人启迪和鞭策,增添信心和勇气,作为激励自己发奋进取的力量源泉和追求。古往今来,有许多文人墨客、学者名流用各式各样的座右铭来激励自己,陶冶情操。读写座右铭还是一种高雅的艺术精神享受,给人震撼心灵的力量,故而流传后世。它像一面镜子,能正其身,观其貌。它像一把尺子,能量前进倒退,停滞不前的步幅。它是一把锤子,麻木时能敲响醒世警钟,前行时能擂响勇往直前的战鼓。
历史上,最有名的铭文自然是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的《陋室铭》。“山不在高,有仙则名。水不在深,有龙则灵”的佳句如绕梁之音在岁月枝头不绝如缕。
写座右铭一般有三种方法:自己撰写;抄录经典;请人题写。
座右铭可以镌刻在砚台上,也可以写在镜子上,亦可以标注在扉页上,形式多种多样。
梳铭:有人在唐代诗人卢仝《梳铭》诗“有发兮朝朝思理,有身兮胡不如是”的启发下写了“人之有发,旦旦梳理;有身有心,奚不如是?”
砚铭:南宋抗金名将岳飞有一块砚,背面刻着:“坚持宁白,不磷不淄。”意思是“保持清白的本领,决不沾染污秽。”
尺铭:清代著名文学家蒲松龄将其“有志者事竟成,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;苦心人天不负,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”的对联镌刻在镇尺之上,激励自己义无反顾,勇往直前的信心。
墙铭:清代著名文学家曹雪芹在自家屋内的墙上写下“富非所望不忧贫”之句作为座名铭,展现了他淡泊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观。
壁铭:近代民族英雄林则徐,为了能够理智地控制自己情绪,锻炼自己的克制能力,写了“制怒”两字贴在自己的厅堂的壁上,作为“座右铭”,时刻提醒自己的言行举止。
桌铭:文学巨匠鲁迅,曾经在少年时代的一次上学时迟到了几分钟,受到老师的批评。他默默的在课桌上刻下一个“早”字,以此为座右铭,激励自己珍惜光阴,后来终于成为一代文学巨匠。
镜铭:人民的好总理,一代伟人周恩来在南开大学时期糊了面“纸镜”,上书“面必净、发必理、衣必整、纽必结;头宜正、肩宜平、胸宜宽、前宜直;气度:勿傲、勿暴、勿怠;颜色:宜和、宜静、宜庄。”周恩来的一生就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的,铭如其人,周恩来不仅在中国人民的心中是伟大的,以至于在世界人民的心中也是伟大的。
最值得今人一读的是明代郭允礼(字节之,明代山东曲阜县人)写的座右铭。他在无极(今河北石家庄市无极县)任知县时,正直清廉,治政有方,注重教育,修建校舍。深受百姓爱戴。他为了严格律己,于嘉靖三年(1524年)十月在任所,将《居官座右铭》镌刻于石。文曰: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,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;廉则吏不敢慢,公则民不敢欺;公生明,廉生威。愿“公生明,廉生威。”的雷鸣之声,惊醒麻木的昏官,直击丑恶的贪官!
座右铭的形式还有许多,如碗铭、簿铭、印章铭等。不管什么样的座右铭,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,是否为自己写一个座右铭,以提醒自己用什么样的姿态面对人生的世途、尘网、祸福和荣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