经常会听到一些参透人生的感叹。特别是某些知名人士,更爱感慨人生的沧桑变幻,以及悲悯世人对物质追求的徒劳。常见诸如“无论怎样的辉煌,百年之后,终不过是一掊尘土。”对生命的最终归宿,发出彻底的感悟:没有任何财富会永恒地属于某一个人!
乍一听,他似乎真的悟透了人生,看破了红尘,以此苦心来奉劝世人“与世无争”。但仔细品味,这种彻悟之中,却明显地透着一丝悲凉,透着对物质世界无限缅怀的无奈。恕我直言,这真的无益于积极地看待人生。
究竟什么是大彻大悟?
举一个简单的例子,我们劝告一个整日奔波忙碌的人,总会说这句话:“钱是挣不完的呀,挣那么多花不完的钱干啥?生不带来,死不带走。”那么,按这话的逻辑,也可以这样设问:“学问是一辈子都学不完也使不完的呀,还做那么多学问干啥?”
学问一辈子学不完或使不完,就不做学问了?挣的钱一辈子花不完就不挣钱了?恐怕不用过多的解释人们也明白,多数人已不是把它看做简简单单的挣钱或做学问了,而是当做了一种事业去做。
所以从积极的角度讲,做学问不是为了把知识学完,而是要探索更深的学问,为后人提高精神层面;勤劳地赚钱不单是积累个人财富,至少还为这个社会提供了向前发展的动力,是推进生产力最基本的需要。当然,这同“与世无争”、“知足常乐”并不冲突。
人活着,就应该在生活中发挥一下自己的作用,关键是将自己的作用发挥得恰到好处。积极拼搏之后,搞清楚自己最终的能力。
孔子所谓“四十不惑”,我想其精髓应该是“不惑于自身能力”,知道自己究竟有多少长处和短处,不再盲目地认为自己无所不能。
人最容易受到鼓动的一句话就是:“你不去做一下,怎么知道自己不行?”
这话本身是积极而有道理的,但你自己必须先搞清楚,你不是什么都行!一个肉体凡胎的人,不可能是万能的,总会有各自的特长或不足.可有些人就爱用那种话来劝你去做他认为对的事情。这时你就要做到淡定而不惑,认准自己的擅长再去从事某些事情,抛弃一切动听的诱惑——知足常乐!
在此基础上,发挥自己力所能及的作用。而不是参透生命的虚空就不思进取、悲天悯人。从这个意义上说,总是感叹生命的易逝和世事的沧桑巨变,这种感怀,是只顾惜自身生命的一种深层自私。
佛家的转世轮回说,教人今生行善积德,以期获得来世的福祉。如果拿来做积极的借鉴,会发现其中的道理:我们的后代,不都是我们生命的延续吗?
由此而想,祖辈是前世,你是今生,后代不正是来世?我们今生享受的逐渐改善的生活,不也正是自己的前世(我们的祖辈)努力的成果吗?若是他们因悟透了“生不带来死不带走”的所谓“真谛”就停滞不前,那我们现在会不会还过着原始般的生活呢?所以,我们有什么理由不为后代(也就是自己的来世)做些应有的贡献呢?
还想啰嗦一句,或许,人只是迷惑于生命的目的。可是,如果生命没有目的,生活就真的没有意义了吗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