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好!欢迎来到 火种文学网
手机版 火种会员 收藏火种

TOP

晚节不保话于禁
  • 管理
    作者:周会涛 发表时间:2014-06-06 19:07:07 评论:0
    关注
    编者按:于禁,三国时期曹营的一员大将,年轻气盛,战功累累,可是晚节不保。作者在文中分析了他的三点劣迹,从而引申到今日的干部腐败。文章立意很好,借鉴独到,文笔有力,叙述清晰,但比喻是否贴切值得商榷。于禁历史人物,处于朝廷更迭大动荡的时期,其诸多行为受客观环境影响较大,而今天国家属和平时期,晚节不保的主因属于思想内部因素,也是主导劣迹的根源,外界影响主要是西方资产阶级的腐败没落文化,因此根除干部的腐败现象难度更大。主题应该进一步深挖方才能够成为一篇完美的杂文。个见,供参考,问好作者!

        于禁(?-221年),字文则,泰山钜平(今山东泰安南)人。三国时期魏国武将。本为鲍信部将,后属曹操,曾于公元197年(建安二年),于禁随曹操至宛,张绣投降。旋即张绣复叛,曹操的阵营被张绣军队忽然袭击,应付来不及,便各自退兵,非常混乱。唯独于禁约束部下,且战且退。一些战友虽然战死了,于禁也不允许散乱。还没有退回曹军大本营,于禁路上发现十多个衣衫不整的伤兵,一问之下,原来是原本的青州兵在打家劫舍。青州兵原是黄巾贼,后来投降了曹操,仍称青州兵,曹操对他们很宽容,因此经常放肆,乘机抢劫。于禁一听,便追讨这些也是自己人的青州兵。有些青州兵不敌,逃回曹营打小报告,诬告于禁也造**。有人劝于禁首先向曹操处报备,但于禁说:“现在敌人在后面追来,我首先抗敌,至于曹公,他是明智的人,正是谣言止于智者,怕什么?”于是,于禁先筑好了濠沟以防敌人进攻,然后才令人通知曹操及向他解释。曹操听了,认为于禁的做法很对,当众说:“当时敌人来攻,相当混乱,于禁能在混乱中整顿军队,追讨抢掠的恶行,安营筑寨地坚守,真是好将领的榜样。”于是录于禁前后功,封为益寿亭侯。后随曹操破张绣于穰,擒吕布于下邳,参与官渡之战 、赤壁之战、征讨马超、韩遂, 可谓战功赫赫,与张辽、乐进、张郃、徐晃俱为名将,被拜为虎威将军。然而就是曹操手下这样一位举足轻重的名将,却晚节不保,却在建安二十四年(219年)的襄樊之战中,于禁在败给关羽后投降,致使晚节不保。关羽败亡后,于禁从荆州获释到了吴国。黄初二年(公元221年),孙权遣还于禁回魏,同年去世。

          纵观于禁在 襄樊之战 中的表现,与其早年威猛、果敢,建功立业时的表现可谓大相径庭、判若两人。其典型的劣迹有三:

          一,固步自封,嫉贤妒能。当时手下先锋庞德(原为马超属下)血气方刚,一心报道曹操的知遇之恩,抱定必死决心,抬榇迎战关公。初战勇猛,不分上下。而于禁竟然“恐他成了战功,灭己威风”,当庞德越战越勇时鸣金收兵;尤其在庞德再次与关羽交战,并箭射关羽左臂之时,不是一鼓作气,乘胜追击,而是故意鸣金收兵,再次错过绝好的取胜的时机,并以“关公智勇双全,他虽中箭 ,只恐有诈”假以托辞。不仅如此,他还只把魏王戒旨相推,不肯动兵。庞德累欲动兵,于禁只不允,乃移七军转过山口,离樊城北十里,依山下寨,禁自领兵截断大路,令庞德屯兵于谷后,使德不能进兵成功。至此,一个嫉贤妒能而又老于世故的圆滑官吏的嘴脸暴露无遗,白白葬送了将士们拼命换来的大好时机。

          二,墨守成规,刚愎自用。当时魏军屯兵于罾口川,连日大雨不止,督将成何来见于禁曰:“大军屯于川口,地势甚低;虽有土山,离营稍远。即今秋雨连绵,军士艰辛。近有人报说荆州兵移于高阜处,又于汉水口预备战筏;倘江水泛涨,我军危矣,宜早为计。”于禁非但没有采纳成何的真知灼见,反而根据以往的带兵经验,叱曰:“匹夫惑吾军心耶!再有多言者斩之!”以至于造成后来水淹七军的败局。

         三,贪生怕死,舍义取生。战败后,深为魏王肱骨之臣的于禁竟然不及一个降将庞德。庞德“全无惧怯,奋然前来接战。”并曰:“吾受魏王厚恩,岂肯屈节于人!”战败被俘后德睁眉怒目,立而不跪, 怒曰:“吾宁死于刀下,岂降汝耶!”骂不绝口,引颈受刑。 而于禁则见四下无路,左右止有五六十人,料不能逃,口称愿降。拜伏于地,乞哀请命, 曰:“上命差遣,身不由己。望君侯怜悯,誓以死报。”两者鲜明对比,于禁贪生怕死,舍义取生的丑恶嘴脸跃然纸上。

        应该说,在三国演义众多英雄豪杰当中,于禁也只能算作二三流的人物,戏份也不算多。但是,他却是一类具有代表性的人物。身为魏王重臣,位高权重,年轻时战功显赫,忠心耿耿,为什么到了晚年竟然给自己的历史书写了这样一个败笔呢?我们又会从他的身上获取哪些警示呢?林彪、汪精卫之流早已在历史的烟尘里灰飞烟灭,单就现实意义而言,难道没有可汲取的教训吗?今年以来,中央“打虎拍蝇”的强度呈现不断上升趋势。一些年轻时朝气蓬勃,怀着满腔热血在不同岗位上作出重要贡献,同时晚年也得到相应的权力的高级领导干部,竟成了贪腐高危人群。丰富的阅历让他们身处权力金字塔的上端,位高权重,占有更多体制内外资源,直接或间接拥有巨大的话事权。然而,“位高权重”也意味着他们面对更多的诱惑与考验,在权力失衡与监督失效的背景下,他们在各种各样的诱惑面前,没能保持清醒的头脑,不能正确把握手中的权力,以权谋私,最终一步步迈入腐败的深渊,丢掉了“清白晚节”。最根本是因为自身的灵魂出了问题,世界观、人生观、权力观出现扭曲,然而为了谋取私利,总是心存侥幸,投机钻营,最终陷入“晚节不保”的惨淡境况。

       “一日得失看黄昏,一生成败看晚节。”“以铜为鉴可正衣冠,以古为鉴可知兴衰,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,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”,希望我们每一位领导干部,尤其是党的高级领导干部,一定要加强党性修养,严于律己,保持廉洁的晚节,不然的话,就会重蹈于禁的覆辙,为自己的历史增添污点不说,还会造成身败名裂的下场。


     
    赞5 公益犒赏

         
    书签:
    责任编辑:耕石
    投稿】【
  • 收藏】 【关闭
    上一篇:我不是扶不起来的刘阿斗 下一篇:国人的从众心理
     

    推荐美文

    全部评论(0)

    相关栏目

    历史档案 百家杂谈 局外观史 影视书评

    最新作品

    热门图文

    热门作品

    2夏日大东北2024-05-11
    4下课2024-05-25

    圈主推荐

    ·2022-05-31 21:17422
    文艺达人·2021-09-29 09:15693
    兴趣部落·2021-08-06 09:111230
    2023新年致辞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