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好!欢迎来到 火种文学网
手机版 火种会员 收藏火种

TOP

东临碣石有遗篇
  • 管理
    作者:木鱼 发表时间:2015-01-29 11:37:09 评论:0
    关注
    编者按:本文本是一篇游记,被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如椽之笔撰写得淋漓尽致。秦皇岛市的北戴河是我国今日的“夏都”,古称秦皇岛市为“碣石”,来源于秦始皇曾五次在这里求仙,曹操曾为这里留有《观沧海》名篇,开国领袖毛主席更为这里写下了《浪淘沙•北戴河》,所以作者引用了毛主席的词句“东临碣石有遗篇”作为标题,展开了中国深邃文化的宏大篇章。文中所指的碣石系河北省秦皇岛市昌黎县山峰,历代名人、伟人、文人、领袖,很多人都来到过这里,或留有诗著,或留有名篇,作者也为我们添上一笔。荐读欣赏,问好作者!

      大雨落幽燕,白浪滔天,秦皇岛外打鱼船。
      一片汪洋都不见,知向谁边?
      往事越千年,魏武挥鞭,东临碣石有遗篇。
      萧瑟秋风今又是,换了人间。
      ——毛泽东《浪淘沙•北戴河》
      【一】
      第一次听闻秦皇岛,就来自于这阕《浪淘沙•北戴河》。此后每次品读,开国领袖毛泽东宽厚博大的胸怀,叱咤风云的豪情,气贯长虹的词风,使我愈加期待能一睹秦皇岛那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,和它拥山揽海的奇丽风采。
      秦皇岛地处河北省东北部,南临渤海,北依燕山,东接辽宁,西近京津,是中国唯一以皇帝帝号命名的城市。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,党和国家领导人暑天都要来秦皇岛北戴河办公,因而又称中国的“夏都”。
      古称“碣石”的秦皇岛,是一个有显赫历史底蕴的名城。千百年来,曾引来无数帝王豪杰、名流墨客来此祭海、拜海、观海、咏海。如秦始皇嬴政、汉武帝刘彻、魏武帝曹操、北魏文成帝拓跋濬、北齐文宣帝高洋、隋炀帝杨广、唐太宗李世民,清帝康熙、雍正、乾隆、嘉庆、道光等一代帝王;如司马光、孙中山、李大钊、毛泽东、邓小平等政治风云人物;如李白、杜甫、徐志摩、郭沫若、梅兰芳等名流墨客……
      庚寅暑夏,我终于了却夙愿,走进秦皇岛,循着古今豪杰名流的足迹,去膜拜这片魅力神奇的大海,去倾耳聆听那如歌如泣的千古流传和英雄史话。
      公元前221年,秦灭六国,统一中国。坐定江山后的中国始皇帝嬴政,为了显耀皇威和寻求长生不老,共进行了五次东巡。公元前215年,他东巡至碣石,举行盛大的求仙活动,先后派徐福、卢生、韩终、侯公等方士入海求仙,寻找长生不老之药。当然,最后这些只演变成一幕闹剧、一场骗局,方士全都逃之夭夭,秦皇年至半百便寿终命绝,至死也不知仙人为啥模样,但“秦皇入海求仙处”却流传至今,成了闻名遐迩的景点。
      公元207年,一代枭雄曹操北征乌桓凯旋,乘兴登碣石,观沧海,踌躇满志,以王者之气、如椽之笔,纵情挥毫,留下了传颂千古的《观沧海》:“东临碣石,以观沧海。水何澹澹,山岛竦峙。树木丛生,百草丰茂。秋风萧瑟,洪波涌起。日月之行,若出其中;星汉灿烂,若出其里。幸甚至哉,歌以咏志。”读这气吞山河的诗,就可触摸到曹操削平割据、统一中国的远大抱负和自强不息的壮阔胸襟。今天,我们是该擦去涂抹在曹操脸上的白粉,还其政治家、军事家、诗人的真面目了。
      公元1954年,一代伟人毛泽东避暑秦皇岛北戴河。一天,大雨滂沱,雪浪拍岸,酷爱中流击水的毛泽东按捺不住兴奋,不顾警卫的劝阻,毅然下海与风浪搏击了一个多小时。上岸之后意犹未尽,欣然命笔,写下了君临天下的不朽名篇——《浪淘沙•北戴河》。相比曹操的《观沧海》,具有更加鲜明的时代感、更加深邃的历史感和更加辽阔的宇宙感。
      北戴河,这神奇美妙的地方,近代文人康有为曾赋诗赞曰:“万里波涛拍岸边,五云楼阁峙山巅。天开图画成乐土,人居蓬莱似列仙。暮卷涛声坐海浴,朝飞霞翠挹山妍。东山月出西山雨,仕女嬉游化乐天。”
      还有众名家留下了许许多多隽美的散文:白夜的《北戴河风景线》、孟庆荣的《鹰角亭的早晨》、峻青的《沧海日出》、杨朔的《雪浪花》……
      【二】
      清晨,慕名登临毛泽东当年登高远眺、吟诵抒情的小山崖。崖顶平整空阔,建有歇山顶方亭,单檐四柱,古朴素雅,庄重大方,悬有“鹰角亭”匾额。还建有望海长廊、书阁、碑亭等仿古建筑,俨然为登高望远,观日出、观沧海的绝佳景点。
      与山崖比肩相邻的是一座20多米高的巨礁,兀立大海的岬角处,岩石嶙峋,裂罅纵横,陡峭如削,形似雄鹰,人称“鹰角石”。因常有成群结队的野鸽栖居岩石缝隙,故又名“鸽子窝”。
      伫立“鹰角亭”,极目远眺,碧波万顷,海天一色;俯瞰海岸,沙滩礁石,相互交错。退潮后的滩面,宽广而平缓,一汪汪未退净的海水,或深或浅,在低洼处闪现着或淡蓝、或浅青、或碧绿的光色,如染如画,流光溢彩。还有身穿艳丽夏装的游人,散布在漫长的金色沙滩上,玩沙,戏水,拍照,拾贝壳,宛如打开一轴五彩斑斓的绚丽画卷。
      午后,挤上“长城”号大型双体游轮,去浩瀚的大海中兜风。其时,天幕铅云密布,大海雾霭蒸腾。倚身船舷,环顾周遭,浩茫混沌,海天莫辨。心想,虽然天不作美,无缘“大雨落幽燕,白浪滔天”之壮观,也总算目睹了“秦皇岛外打鱼船,一片汪洋都不见”的茫茫海景。
      下游轮,卷起裤腿,提着鞋子,赤脚在海滨浴场踩水而行。沙滩柔若绒毯,沙子晶莹透亮,海水清澈透亮,海风凉爽湿润,一波波的浪涛扑湿衣裳,一阵阵凉意直透心扉。酷暑之时,竟有衣裳单薄之感,怎不心旷神怡。但几个寒颤却打消了下海一搏的勇气,沿海岸走了一个来回,便心有不甘地离开。
      回想没能在北戴河下海搏浪,不能不说是个遗憾。更多的却是感叹:岁月的侵蚀,那种血气方刚,那种激情活力,都已风吹云散。如今的羸弱之躯,似乎早已无意“中流击水,浪遏飞舟”。由此,从心底更加敬佩毛泽东,当年他搏浪北戴河,已经六十开外。
      【三】
      据史书记载,秦始皇吞并六国后,先后五次东巡,到碣石时,除了命李斯刻《碣石门辞》及派方士入海求仙寻药外,还遣派大将蒙括督筑长城,就是一方面拆毁诸国间用以“互防”的长城,一方面对原来的秦、赵、燕长城重新进行大规模地修筑,以巩固边陲。
      说起长城,每个炎黄子孙都会有深深的情结,因为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伟大奇迹,是中国悠久历史的见证,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。
      去年四月,国家文物局和国家测绘局公布了长城的数据:明长城东起辽宁虎山,西至甘肃嘉峪关,从东向西行经辽宁、河北、天津、北京、山西、内蒙古、陕西、宁夏、甘肃、青海10个省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156个县域,总长度为8851.8千米。
      秦皇岛拥有的长城,可谓得天独厚,至今仍留有北齐、北周、隋代及明代长城。明长城的东起点“老龙头”(2009年更改为辽宁虎山)和尊为“天下第一关”的山海关都在其境内,还有孟姜女哭长城等许许多多长城故事,因而被命名为“中国长城文化之乡”。
      在老龙头海滨浴场,我正在享受蓝天、阳光、沙滩、海风、海浪时,有人指着不远处临海的城墙说,那就是“老龙头”,中国长城唯一的入海处。
      曾走过的八达岭长城,全都修筑在崇山峻岭的脊背上,一直没去思量长城还会有龙头和大海相连接。蓦然间,恍然大悟,“万里长城一万里,只有龙头在海里。”长城以其蜿蜒曲折的身影,延绵万里,翻越巍巍群山,奔向茫茫大海,正像一条巨龙奔腾起伏在中华锦绣大地上,那昂首入海的不正是“老龙头”吗?
      沿着海滩,踏着细沙,走近依山襟海、耸峙海岸的“老龙头”,期待能登上既为军事防御重地,又是观海览胜的城墙,去品沧桑,观沧海,感受明代张时显“潮拥高墙浮蜃气,剑横绝塞闪龙文”的诗意。但事不遂愿,一道小山梁阻挡了去处。转头顺着城基走,但始终没找到登城的入口。这素有“中华之魂”美誉的“老龙头”,只能是翘首瞻仰,而不能身临其境,内心十分懊悔事先没做好游程的筹划。
      正午,晴空万里,顾不得阳光的热辣,前往期待已久的山海关。
      山海关古称榆关,也作渝关,因北倚燕山,南连渤海,故名。它是长城东部的很重要的关隘,素有“两京锁钥无双地,万里长城第一关”之誉。当年,“冲冠一怒为红颜”的吴三桂就是在这里引清兵入关,留下了千古骂名,也从此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,清王朝替换了大明朝。
      山海关城池呈方型,高14米,厚7米,周长约4公里,东为关外,西为关内,南、北边连接长城。四面均有关门:东为镇东门,西为迎恩门,南为望洋门,北为威远门。如今,仅东门的箭楼还保存完整,其余三门的箭楼均已坍毁。
      镇东门的箭楼威武雄壮,气势浩然。檐下悬挂着“天下第一关”的白底黑字巨匾,宽5.8米,高1.55米,尽显气吞山河之雄。笔画少的字不显单薄,笔画多的字不显臃肿,章法布局得当,笔力苍劲浑厚,与古朴的建筑浑然一体。
      然而,这块堪称古今巨作的字匾还留存几多猜想:“天”字写成第一横长,第二横短;“第”字写成草字头。解说词是:“天”字上面一长横,表示天在上,广袤无边,覆盖大地。“第”字写成草字头,是因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是草根皇帝。听后不觉莞尔一笑,不知道这是题字者的原意,还是后来者的曲解。
      “天下第一关”字匾据说为明代进士、山海关人萧显所书,但匾上却不见落款。这有很多版本的解释,试记传说一则:萧显书写天下第一关时,因“一”字笔画太少,写了多次总觉得与其他字不大相配,为此十分郁闷。一天去茶馆喝茶,店小二用湿毛巾熟练地擦了一下桌面,清晰地留下了一横。顿时,萧显眼前一亮,这不正是自己求之不得的“一”字吗,赶紧让小二把这个痕迹拓了下来。因“一”字并非自己所写,所以萧显执意不在匾额上落款。此等淡泊名利的高风亮节,六百年来,时时为世人所传颂。为了确保萧显的真迹字匾不受风化,现将其存放在箭楼内,而悬挂在箭楼上面的字匾,则系民国九年的摹刻品。
      登上天下第一关城台,南眺渤海,烟波浩渺,无边无垠;北望长城,蜿蜒起伏,直入远山。从箭楼到牧营楼再到靖边楼,细心观望,用心品赏,处处感受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炎黄子孙的智慧才能。
      “万里长城今犹在,不见当年秦始皇。”伫立阅尽沧桑的城头,俯视四野,青山环抱,绿荫掩映,风送芳香;不见猎猎战旗,不闻攻城厮杀,高广的城台一片静谧,一片安详。时空告诉我们:长城,再也不会是军事防御之地。
      古人说“智者乐水,仁者乐山”。我非仁非智,但在秦皇岛,内心总是充盈着“登山则情满于山,观海则意溢于海”的情愫,这也许就是秦皇岛特有的魅力。


     
    赞1 公益犒赏

         
    书签:
    责任编辑:耕石
    投稿】【
  • 收藏】 【关闭
    上一篇:站在高岗上 下一篇:古井的坚守
     

    推荐美文

    全部评论(0)

    相关栏目

    感悟生活 挚爱亲情 倾情游记 河山雅韵

    最新作品

    乡之念阅29次

    热门图文

    热门作品

    2夏日大东北2024-05-11
    4下课2024-05-25

    圈主推荐

    ·2022-05-31 21:17423
    文艺达人·2021-09-29 09:15695
    兴趣部落·2021-08-06 09:111230
    2023新年致辞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