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好!欢迎来到 火种文学网
手机版 火种会员 收藏火种

TOP

社会不能对坏人太好
  • 管理
    作者:吉祥鸟 发表时间:2017-05-03 18:20:18 评论:0
    关注
    编者按:辱母事件的确给了人们很多反思。对一些坏人的恶行,人们深恶痛绝。包括辱母案件,人们痛恨辱母的恶人远远大于杀人者。但作为法治国家,再恶的人,也只能由法律惩处。相信辱母案件中的辱母的恶人最终会受到法律的惩戒。作者讲出了大家的心声,对坏人应该做出应有的惩戒,还社会一片安宁。

    近段时间以来,“辱母刺杀歹徒案”在圈内、社会上传得沸沸扬扬。这说明人是有感情、有良知的高级动物,同时有着正义感、同情心,鄙视强霸,渴望司法公正,还受害人以公正与希望!同时,许多人提出:“这个社会不能对坏人太好了,也不能对好人太坏了”。笔者对此话题,颇有共鸣。

    当时,我所在文化大圈里十分沸腾,约有一周多时间,我打开微信,映入眼帘的便是一条条愤怒不平的声音。有的说:“法律连辱母事件都保护不了,要它何用?”有的发来:“惩治坏人,不应治好人罪”;也有的说:“正当防卫,有何罪?难道儿子见母亲受辱,当看不见吗?”我要说的是:“上帝因何给坏人一个人皮披着?有理讲理,因何对一位弱势妇女如此?如果是你当如何?”说这话,当时还没真正看到辱母事件的详细过程。近搜出信息细读,真让人难以忍咽。心中仿佛有个声音,社会的确不应对坏人太好了,而对好人太坏了。

    于欢其母不得已贷了高利贷,利息达10%,已还了184万元,还加一套价值70万元房产。杜志浩觉得还没敲诈干油水,用极端的手段对待弱势妇女。先是将其头按在马桶里,后又面对其儿子脱裤子……若有点良心,人家不是不还,已还那么多了,哪里是有钱不还,自己放高利贷对吗?应这样自问才是呀!相反,不问人家死活,只管要钱。

    俗话说:狗急了还跳墙呢。当一个人形势过天,不给别人留活路时,他自己也就没路可走了。杜志浩的死,是咎由自取,是罪有应得。像这种人渣,死有余辜!不是吗?后来终于在正义之声压力下,于欢从无期徒刑到无罪释放。

    法律是一种公平的规则,即人类在社会层次的规则,社会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。它以正义为其存在的基础,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为手段。是的,法律是为大众伸张正义的。于欢的案件引人思考:倘若不是公正的舆论压力,这正当防卫就成了失当防卫。这说明一个问题,法律是公正的没错。可在执行过程中,有时会打着法律幌子,对受害者做出不公正的对待。往往会出现主观行为干涉。说此,想起我的一位省级机关干部的亲戚,因替领导担责,讲义气,不揭发,凭自己一人承担,额度只有几千元,司法机关无法立案,这时一个有前科的属下,妄加作证:说给过他几千元钱,操纵法律者也想有成绩。(似乎进去一个,就是成绩)任律师怎辩护,有前科者,为了怕伪证坐牢,积极咬住不松口。结果,没事的亲戚却被判一年缓刑两年刑罚。虽没坐牢,却就这样轻易将顺服,讲义气,不揭发别人的亲戚当了替罪羊。从公务员降到了职工。写此,作者心中有些酸楚。这说明社会容不得好人,却能容下坏人横行霸道。《圣经》有言:“人就是赚得了全世界,赔上了自己的性命,有什么益处呢?”相信民间俗语:“善有善报,恶有恶报,不是不报,时候未到”。“辱母刺杀案”中,如果杜志浩能与人为善,还会酿成今日的惨案吗?!还能自进鬼门关吗?!要许多钱有何用?自己享受了吗?可悲!可恨!

    想想,我们的社会似乎对坏人太好了。以反腐为例,原江西省委副省长胡长青贪污人民币544万,2000年被执行死刑,是改革开放以来处以极刑的省部级高官第一人。随着反腐力度的加大,一个个“大老虎”浮出水面,贪额从几百万、上千万,到上亿元,令人咂舌。这类官员分明是在比贪路上,越跑越快,简直成了你追我赶了。奇怪的是,只听说归案,却未听到谁执行枪决。看来胡长青若有鬼魂,可能对今天的社会大喊不公平了。

    再回到“辱母案”,也有人说:“这个苏银霞不简单,向许多家借钱,坐等反转”。怎不说她竭尽全力还那么多高利贷。那些放高利贷者,是对的吗?好人做了一辈子好事,只要犯一次错误,可能就会有人指着骂丧尽天良,没想到你是这种人!可有些平时就素质差,常做损人利己的事,只要他穿上裤子,放下棍子,说声对不起,然后人们就可以宽恕的说:“他都已经认错了,怎还揪着不放呢?”如果将好人逼急了,当他做出了什么举动时,有人又会反过来说:“哎哟,不能去拼呀!你怎么不理智呢?”……

    这类事细细纠起来,真难以举尽。笔者呼吁有关部门,不仅加大反腐力度,而且对民众也应加强管理。尤其对那些三类人,游手好闲的社会混子,如小偷小摸进去了,不久又出来了,他会变本加厉的做损人利己的事情,伤害好人,认为国家拿他没办法,更加嚣张夺人,做出对民众、对社会危害百倍的事情。

    我们是文明古国,我们的法律,不能对恶者仅下点毛毛雨,有时,也应放些雷电。除了加强教育,让其从思想上认识到不足,知耻需改。另一方面,对屡教不改者,法律也应对其严之又严,甚至加重处罚,让其不敢犯,不再犯,还好人一个轻松的生存环境。


     
    赞5 公益犒赏

         
    书签:
    责任编辑:刘金平
    投稿】【
  • 收藏】 【关闭
    上一篇:机关事业基层单位维稳之我见 下一篇:让文学奖评得名副其实
     

    推荐美文

    全部评论(0)

    相关栏目

    历史档案 百家杂谈 局外观史 影视书评

    最新作品

    乡之念阅27次

    热门图文

    热门作品

    2夏日大东北2024-05-11
    4下课2024-05-25

    圈主推荐

    ·2022-05-31 21:17423
    文艺达人·2021-09-29 09:15694
    兴趣部落·2021-08-06 09:111230
    2023新年致辞!